養生,又稱攝生、道生、養性、衛生、保生、壽世等等。養,就是保養、調養、補養;生,就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長?!墩f文解字》中說:“生,進也。象草木生出土上,凡生之屬皆從生。”《易傳》也說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。”我們大致可以把養生歸納為: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,從而達到保養生命、健康精神、增進智慧、延長壽命目標的理論和方法。
養生,不是簡單地吃健康有機無毒的食物就是養生,養生包含了身體、心理、靈性等全方位的保養、調養。其實最高段的養生,即是修煉,返本歸真。
在中國古代眾多的養生書籍中,北宋陳直原著、元代鄒鉉續增的《壽親養老新書》即是最早的一部專門針對老年人養生保健、卻病延年的養生專著。書中有許多古代老人養生觀,值得學習。
飲食是滋養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依賴和根本。能進飲食則水谷精氣充實,水谷精氣充實則氣血旺盛,氣血旺盛則筋力強壯。所以脾胃是五臟的根本。所以一身之中,陰陽的運用,以及五行的相生,沒有不靠飲食來運作的。
少年之人,元氣壯盛,有時饑餓或飽食,過食生冷,由于身體的根本強盛,不容易患病。
但老年人真氣耗竭,五臟衰弱,全靠飲食來滋養氣血,若飲食生冷沒有節制,饑飽過度,不懂得調養身體,動則患疾。凡人患病,基本都離不開風、寒、暑、濕、饑、飽、勞、逸的病因。身為人子,能不謹慎嗎?
應該先用飲食療法,觀察疾病癥狀,用食療來醫治。食療不愈,才用藥物治療,這主要是食療比較不會傷及臟腑。
凡各種飲食,子女應親自調理烹飪,不宜讓他人去做,以免怠慢疏忽老人的飲食。需要注意的是:
1. 老人的飲食,應該要溫熱熟軟,切忌黏硬生冷。
2. 飯后由子女引領行走一二百步,以運動促進消化。
3. 老年人不可一次吃的過飽,只能多次進食,使脾胃容易消化,水谷的精氣不斷化生。如果一次吃的太多,容易傷到腸胃導致脘腹脹滿。因為老人年高體弱,腸胃薄弱,不能受納、消化,所以容易致病。作為子女,必須深深體會、明察,這是奉養老人的主要方法原則。